创新实施山区切坡建设“一件事”治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发布日期:2025-09-19 11:47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金华市地处浙中丘陵盆地,“七山二水一分田”地貌特征明显,地灾风险隐患点多面广、易发多发。据统计,金华市86%的地灾险情由切坡建设引发,其中70%以上发生在地质灾害防范区外。近年来,金华局率先探索构建山区切坡建设“一件事”治理管控体系,推进地灾由“末端被动防御”向“前端主动治理”转变,连续20年实现山区切坡建设重大事故“零发生”。
一、规范新增切坡行为,把牢源头“进口关”
(一)严控建设要求,落实前端管控。明确山区切坡建设行为必须严格遵循“四必须一避让”原则,即必须落实县(市、区)地灾风险普查和乡镇地灾风险调查评价成果运用;必须将地灾防治规划作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组成部分;必须在编制地灾易发区内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时,进行地灾危险性评估;必须在乡镇级总体规划中,明确地灾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范围;避让地灾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不适宜城镇、村庄建设区域,源头降低新增隐患可能。
(二)严格项目审批,确保建设合规。加强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协同审查及设计方案部门联审,强化危险性评估落实。金华市婺城区通过迭代完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内部业务审查流程,开展宅基地选址相关村庄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地质灾害避让、切坡建房防护、耕地保护开发、执法监察等程序的事前指导和事中核查反馈,规范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办理,今年以来,已累计联审207件,办结78件。
(三)严格完工验收,推进闭环监管。进一步细化地灾防治工程“三同时”实操细则,对经危险性评估认定需配建治理工程的项目,严格主体与配建治理工程“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工作要求。金华市浦江县仙华街道浦北村胡司北侧地块建设工程项目,在资规、建设部门联合指导下,于今年年初先后完成边坡治理设计方案、主体建筑设计方案评审,3月完成治理工程技术交底,并将在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前完成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提前消除安全隐患。
二、加快存量隐患治理,消灭易发“风险点”
(一)存量隐患点“加快销号”。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际情况,提前谋划制定核销计划,编制“一点一策”,明确核销时间节点,把握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项目质量,在此基础上根据计划倒排时间,加快综合治理进度,确保有效消除隐患,持续做好存量地质灾害隐患点清零工作。2024年以来,我市已完成核销隐患点29个,减少威胁人员206户507人,减少威胁财产4090万元。
(二)新增隐患点“即查即治”。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邀请专家开展深入调查,明确治理措施,全力推进早整治、尽销号。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柴坞村22号等3户屋后崩塌隐患点,于2024年6月1日发生,经专家现场调查后确定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后成功争取2025年中央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46万元,目前该项目正有序整治中。
(三)治理工程点“全程管控”。经对在建或已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全流程复盘,全面剖析存在问题及履职风险,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治理工程进行全面落实管控。文件印发后,全市治理工程关键部位的隐蔽工程验收监管率上升了80%,交工验收前台账资料规范完整率上升了30%,有效提高了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控力度。
三、落实常态闭环防御,提升治理“管控力”
(一)建强“四支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查。推进“群测群防+驻县进乡+应急救援+应急测绘”四支队伍协同,构建“群测群防+专业指导+救援保障+技术支撑”闭环处置体系,叠加村级党员先锋队、自然资源所力量,提升基层防灾能力。 台风“竹节草”影响期间,全市落实群测群防员队伍在岗在位,加强重点区域巡查;落实驻县进乡队伍以及技术支撑队伍14组37人,确保随时提供应急支撑;对接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总队金衢支队,预备技术支撑力量和相关应急设备,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应急测绘队伍,配有人员10人以及无人机、GNSS接收器等相关应急测绘设备,做好应急测绘资料和设备支撑准备。
(二)应用“专业设备”,进行动态化监测。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普适性监测点、简易雨量报警器等监测设备建设;开展地灾设备运行巡检,及时做好更新维护,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发挥专业监测设备在地灾预警技防上的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地质灾害监测设备2017台,平均在线率96.1%,全省平均在线率87%,金华在线率全省最高;全市地质灾害GNSS设备更新改造117台,进度全省第1。
(三)实行“部门联防”,信息实时化共享。畅通资规、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互通机制,借助省域空间平台、地灾智防APP、网格精细化预警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叫醒叫应”基层防灾责任人,确保预警预报信息传达到点、到人、到位,贯穿竖向响应联动,按照要求联合做好预警区人员疏散和转移工作。今年6月以来,全市共发布地灾气象风险等级预报预警33次20749条短信,转移群众2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