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土专家”释放大能量:金华“以一带十”赋能乡村共富

发布日期:2025-10-17 15:23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在金华市的广袤林间乡野,有一群人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土专家”。他们不是来自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学者,而是扎根基层泥土、手握实用绝技的林业行家里手。近年来,金华市创新推行林业乡土专家“以一带十”科技帮扶活动,以“精准帮”夯实产业根基,以“有效带”激活内生动力,让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成为打通林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了蓬勃生机。

一、精准“帮”,建强乡土人才主力军

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支撑。金华市深刻认识到民间智慧的宝贵价值,将林业乡土专家队伍建设作为推动集体林改和林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乡土技术铁军。

(一)政策激励,点燃“帮”的热情。金华市将林业乡土专家培育纳入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奖励政策写入《金华市区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三十条》,明确规定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林业乡土专家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和0.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婺城区、东阳市等地也纷纷出台配套奖补政策,形成了层层重视、真金白银激励人才的良好局面,推动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在职称评聘、推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鼓励支持其参加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将乡土专家展示基地建设纳入林业共同富裕试点示范等林业项目,全方位为乡土专家提供支持。

(二)严格遴选,保障“帮”的专业。为确保乡土专家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金华市出台了《林业乡土专家评选办法》,从政治素质、科技意识、专业技能、带动能力等多维度设定了“硬杠杠”。评选过程严格遵循乡镇推荐、专家评审、公开公示等程序,最后筛选出一批覆盖林下经济、木本粮油、苗木培育、病虫害防治、森林康养、木竹材培育、林产品加工利用等重点林业领域的优秀乡土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培育国家、省、市三级林业乡土专家222名。这支队伍专业门类齐全、实践经验丰富,成为服务林农、助力林业产业发展的坚实力量。

(三)动态管理,强化“帮”的持续。金华市并非对入选的乡土专家“一认定就不管”,而是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要求专家必须履行“强化学习、强化帮扶、强化服务”的义务。同时,持续开展万名林技推广主体培训工程,利用好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林技通等各类空中课堂,组织乡土专家参与培训学习。2025年全市林业乡土专家累计自主开展各种专业培训36次,参与培训人员达1300余人次,有效提升乡土专家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其能持续为林农提供优质、前沿的技术帮扶,满足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有效“带”,激发共同富裕内生力

有了优质的乡土人才队伍,关键在于通过有效的“带动”方式,将技术与经验传递给更多林农。2024年6月,金华市成功获批浙江省林业乡土专家助力集体林改“以一带十”科技帮扶活动试点,通过结对帮扶、清单管理、典型带动等路径,把技术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推动乡土专家与林农建立紧密联系,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一)结对帮扶,实现“带”的精准度。金华市遵循“自主自愿、清单帮扶”原则,每位林业乡土专家围绕所从事产业领域,结合自身情况和当地实际,结对10户以上林农开展帮扶活动。乡土专家需明确帮扶内容形式、目标成效,鼓励签订帮扶协议,以“清单式”帮扶实现“一专家一方案”。试点活动开展以来,全市51名省级以上乡土专家牵头组建了51个金华市林业乡土专家工作室,累计结对帮扶533户林农,解决了近千个生产难题,切实将技术服务送到林农身边,有效解决了林农在生产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二)示范引领,增强“带”的实效性。 结合“一亩山万元钱”高质量基地建设,金华市精心选择交通便利、要素齐全的场地,打造一批集中体现帮扶成果的示范展示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是乡土专家技术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成为林农“家门口的技术综合服务超市”,林农可以在基地直观学习先进技术、借鉴成功经验。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示范村106个、示范基地3.18万亩,通过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将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快速推广,带动更多林农提升生产水平,提高林业产业效益。

(三)典型带动,提升“带”的感染力。金华市注重充分挖掘和宣传帮扶成效显著的案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婺城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方永根,把基地变成了露天课堂,他选育的耐寒杜鹃品种,不仅装点了城市的景观,更让许多花农在家门口学了技能、鼓了腰包。东阳市国家林草乡土专家张军进,不仅自身承包300多亩山地种香榧,更积极推动村集体将6000多棵古香榧树分户管理,向村民推广人工授粉、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并与销售平台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彻底解决了村民“怎么种、怎么卖”的后顾之忧,让千年古树重焕生机。

三、共同“富”,拓展林业发展新天地

“土专家”们不仅是传统经验的传承者,更是林业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他们通过技术、产销、合作等多维度的全链条帮扶,推动林业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融合发展”,助力林农实现稳定增收,迈向共同富裕。

(一)技术帮扶,推动产业升级“富”。金华市的乡土专家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带领林农开展新品种培育、新技术试验和新机械研制,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程伟达和省级乡土专家方晓波等,携手职业造型师上门服务,通过直播引流,帮助苗农把不起眼的“树疙瘩”变成了高价值的“艺术品”,大幅提高了苗木的附加值。东阳的林头甜柿共享农场负责人金宏伟,心系山区,为12户低保户送去400多棵“太秋甜柿”苗,并提供从种植到收购的“一条龙”服务,确保低保户能通过种植甜柿实现稳定增收,充分体现了技术帮扶在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二)产销帮扶,打通市场壁垒“富”。在帮助林农提升生产水平的同时,金华市的乡土专家还积极为林农搭建销售桥梁,打通市场壁垒,解决林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金华市山口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邢燕,是产业融合与产销帮扶的典范。一方面组织农户“走出去”学习先进技术,邀请省市专家“走进来”为农户解决生产难题;另一方面,敏锐抓住电商发展风口,带领村民开展直播带货,平均每天发出300—500单,成功将当地特色产品佛手卖到了全国各地。如今,北山口村佛手种植面积已超1200亩,亩均收益超6万元,年产业收入突破8000万元,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环。

(三)合作帮扶,探索共富新路“富”。为进一步拓展共富路径,金华市的乡土专家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让更多林农参与到林业产业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省级乡土专家朱卫东探索出“林药股份制”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变村民为合伙人、股东,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永康市通过竹笋节、柿子节等农林节庆活动,为林农提供技术指导和评比服务,提升林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前仓镇森绿家庭农场种植的“太秋甜柿”,单个净重达637克,创下浙江农业之最吉尼斯纪录,一颗柿子成了当地的“金名片”,有效提升了当地林产品的品牌价值,带动了更多林农走上致富路。

四、凝心“聚”,构建长效帮扶大格局

金华市“以一带十”机制的成功实践,离不开政府、院所、专家、林农和社会力量多方协同构建的“共富生态圈”,通过完善的保障措施,为帮扶活动的长效开展保驾护航。

(一)组织保障,夯实帮扶根基。金华市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以一带十”科技帮扶活动,将其作为科技助力林改的重要举措,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和统筹协调。目前已组建金华市首席林技推广专家团队6个、36人,县(市、区)首席林技推广专家团队9个、90人,明确每名乡土专家所对应的首席林技推广专家和乡镇林技员,为乡土专家结对帮扶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确保帮扶活动有序、高效推进。

(二)科技帮扶,增强帮扶动力。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浙江省林科院金华分院等3大高端平台在金华落户,为乡土专家搭建了与顶尖学者“结对子”的桥梁,助力乡土专家提升技术水平,推动林业产业向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东阳市徐荣桃首创“紫光檀纯物理无损伤木材稳定性处理技术”,并无偿传授给林农,提升区域木材附加值。

(三)社会宣传,营造帮扶氛围。金华市依托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博览会、中国(金华)花卉苗木博览会、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博览会,林业科技周等大型活动展会,用好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土专家”的先进事迹和精湛技术,不仅提升了科技帮扶活动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更增加了“土专家”的成就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专家、崇尚技术”的浓厚氛围,为“以一带十”机制的持续推进凝聚了强大合力。

从一人引领到十户共进,从技术帮扶到产业带动,从一点星火到一片光芒。金华市的林业乡土专家们用的智慧和汗水,生动诠释了“以一带十”的乘数效应。这支扎根乡土的人才队伍,已成为金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未来,金华市将继续深化“以一带十”创新机制,让更多“土专家”破土飘香,在绿水青山间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更大的林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