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发布日期:2024-04-29 09:32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金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3月31日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24〕41号)批准,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金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对金华市国土空间作出的总体安排,是指导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其他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为金华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金华主城和金义新城,总面积338平方千米。《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
战略定位:长三角南翼重要增长极,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
规划目标:到2025年,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国际枢纽城核心功能显著增强,现代都市区共建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现代优质的农业空间全面形成,生态安全格局绿色稳固,城镇空间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市域一体、城乡融合、宜居共享的现代化大都市区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到2050年,全面形成更高品质、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高水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筑牢国土空间底线。到2035年,金华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14.5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9.3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555.0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2993倍以内。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的县级主体功能分区,金华市区、义乌市为城市化优势地区,兰溪市、东阳市、永康市为城市化潜力地区,浦江县、武义县为生态经济地区,磐安县为重点生态地区。在县级主体功能区基础上,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对主体功能区作进一步细分并进行分类引导。
确立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以绿色生态为基底,以交通廊道为骨架,以城镇组团促统筹,系统构建“一轴聚合、两带联动、组团崛起、全域和美”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轴聚合”是指,以金华市区、义乌市为发展核,以金义新区为战略发展中心,通过聚合发展形成金义主轴;“两带联动”是指,推动金兰永武、义东浦磐两大发展带联动,构筑协作高效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城镇功能体系;“组团崛起”是指,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统筹推进都市区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组团式城市群;“全域和美”是指,全域规划打造高品质浙中大花园。
构筑绿色和美的农业空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功能区的衔接融合。构建“两带三片”全域农业空间格局,“两带”为金兰义和永武东两片河谷平原耕地保护带,是市域粮食主要产区;“三片”为市域北部、西南部、东部的三个农林复合片,主要以山区丘陵为主,是农业生态价值转化的重点区域。
保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塑造市域中部丘陵山区都市绿心,保育金华山、大盘山等生态屏障,加强生态功能联通,构建“一心三片、九江多廊”生态安全格局。“一心”即金华市中部以丘陵山地为主体构成的都市绿心魅力区;“三片”即依托千里岗山脉、大盘山山脉、仙霞岭山脉、括苍山山脉形成的东、南、北三片生态屏障;“九江”即兰江、金华江、东阳江、衢江、武义江、南江、文溪、浦阳江、壶源江九条主要水系生态廊道;“多廊”即城镇组团间以现有绿地、农田等生态空间为依托,构建11条城镇组团间生态廊道。
建设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持续实施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889-90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在80%左右,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布局。构建“市级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保障“一廊六城多节点”科技创新空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市规划13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及产业园区、10个重大制造业平台,稳定工业用地总量,科学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构建“一轴两核三区多平台”国际陆港枢纽体系,加快建成对接华东、面向全国、辐射亚欧的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长三角南翼文旅康养目的地。
四、城乡空间品质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为目标,塑造“人文金华”“学在金华”“医在金华”三大品牌,优化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建设县(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平台,针对性补足片区和社区服务设施,强化用地保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打造功能完善的城乡生活圈。
促进全域和美乡村建设。按照集聚建设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5种类型对村庄进行分类指引。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依托和美乡村道、休闲绿道、旅游线路串联形成网络状的休闲旅游风光带,以线连片、连片成面,形成各具特色、有机联系的全域和美乡村。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系统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金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兰溪、东阳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深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工业遗产、红色资源等保护与活化利用。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群、白沙溪三十六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传统陂塘保护利用,共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大金华山文化区,彰显八婺文化魅力。
塑造八婺城乡特色风貌。优化国土空间设计,塑造“一心两山、水脉串联”人文魅力空间,保护具有金华特色的传统陂塘水利乡土景观,成片保护最美田园村区,作为传统农耕人居环境的集中体现。严格保护双龙、方岩、大红岩、大盘山、仙华山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五、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强化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链接能力,推动机场、铁路、公路、水路等区域交通设施的空间管控和预留,推进都市区轨道建设,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规划4E级金义国际机场,规划“一轴八向十八线”铁路系统,规划“一环四射”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五横五纵一环两连”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内河航运体系。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区域一体化供水、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污水、环卫、能源、信息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能源设施网、水利设施网、市政设施网、新型基础设施网,优化设施网络协调布局。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提升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优化国防动员设施布局,加强重大危险品生产储运空间管控,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六、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促进土地高质量利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锚定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持续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统筹分配机制,完善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利用、绩效提升挂钩机制。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合理确定重大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布局与时序,持续完善近期重大项目清单,保障近期重大建设项目高效实施。
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探索“土地整治+”模式,统筹推进城乡有机更新、闲置土地处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因地制宜探索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推动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稳定森林资源总量,加快提升山地、丘陵森林资源质量;统筹区域水资源配置,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水域空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稳妥有序推进建筑石料、萤石、石灰岩等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
七、区域协同治理
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联动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区发展,提升金义都市区“全省第四极”功能,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北向融入大湾区发展,积极对接沪杭金发展带,谋划杭金(义)甬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义甬舟大通道,建设金义空铁枢纽经济区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全面融入杭州大都市区发展,对接产业分工体系,加强在综合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服务、旅游线路、水资源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全面对接上海全球城市辐射外溢,发挥长三角G60金华(上海)科创中心作用。东南向打通温台出海新通道,加强与温台沿海地区合作。西向辐射带动四省九方区域,联动丽水、衢州及周边黄山、上饶、鹰潭等地共建国际旅游魅力圈,加强与四省九方地区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
加强市域统筹协调。统筹推进“八婺同向”发展大局,围绕共同目标愿景、共绘空间蓝图、共筑产业体系、共塑文化认同、共推空间治理,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加强市域统筹协调,强化金华、义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浙中科创走廊、金义新区等平台能级,优化科技创新和重大制造业空间布局,以“港”“廊”“链”牵引全市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金华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及高效配置,实现全市域大统筹。
提高毗邻区协同治理水平。重点推进金义、金兰、金武、义东、义浦和永武6片城镇毗邻区,大金华山、都市绿心、大盘山、仙霞岭4片生态人文毗邻区的规划建设,确定空间范围、突出协同统筹、加强共保共治、创新空间治理机制、持续深化规划统筹管控。
八、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明确城市性质和发展规模。城市性质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陆开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创新智造城市”。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210平方千米。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构建“一主一新、两带一园”空间结构,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一主”指金华主城,“一新”指金义新城。“两带”指串联金华主城和金义新城的城镇功能聚合带和沿江诗画风光带。“一园”指金华主城和金义新城之间的万亩中央田园,建设共享、亲近自然的城边郊野公园。细化城镇功能,结合街道行政范围、自然界限、城市铁路和道路界限等,将中心城区划分为13个功能板块,其中金华主城8个、金义新城5个。
提高人居品质和服务水平。建立“市级公共中心-片区中心-社区级中心”三级公共中心体系。金华主城规划三江六岸市级公共中心、金义新城规划金满湖市级公共中心,着力打造高等级文化影响力、高活力公共空间、景观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展示窗口。规划婺城新城区片区中心、金东新城区片区中心、湖海塘片区中心、城北(新狮)片区中心、金华科技城片区中心5处片区中心,重点完善各自片区服务功能。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制定“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标准,分级配置各类民生服务设施。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构建“两山一川、十字脊脉、一城双心、百溪润城”城市总体景观格局。“两山一川”指依托两山一川的山水,构建“圆融山、文化岛、生态廊、田园带、低碳城”为特色的山水文旅之城。以圆融山,田园带,打造南北两山特色共富带;以文化岛、生态廊,重塑城市第一形象面;以一川为底,构建带状组团低碳城。“十字脊脉”指以打造双城双十字脊脉结构,金华主城“十字”以沿金华江-东阳江形成东西脉,以八一街+双龙街形成南北脉;金义新城“十字”以新城路形成东西脉,以山水序列轴线形成南北脉,同时以十字脊脉构建高层簇群。“一城双心”指金华主城核心是以五瓣聚心、六脉通江构成的文商旅聚合强心,金义新城核心以枢纽带动、文化环湖构成的枢纽综合服务强心。“百溪润城”指以生态的溪、公众的溪、可达的溪、文化的溪四类溪进行还溪于民、城溪融合,打造民生工程、品质之城。打造南北向山水感知带,串联山、水、城空间,金华主城重点打造玉泉溪、通园溪两条山水感知带,金义新城重点打造孝顺溪山水感知带;强化高度、开发强度控制,有塑造富有层次感、优美起伏的天际轮廓线。
九、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权威性和执行刚性。坚决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权威性和执行刚性,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科学编制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地落实。下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依据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修改,不得突破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约束性指标。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修改的依据。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应当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和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