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03-29 15:05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2023年,金华市资规局紧紧围绕金华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以实现“一优两高三争先”为工作主线,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一是规划统筹不断强化。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编制及地方审批,坚持全域统筹和规划传导,统筹十大重点毗邻区规划协同发展。金华国际陆港枢纽专项规划启动编制,不断深化金义都市区、金义一体化规划修改,金义空铁枢纽经济区规划、金兰武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形成初步方案。金华市金义都市区规划协同管控规定启动立法调研。健全规委会工作机制及行政管理+技术管理“1+1”规划审查机制,进一步发挥总师团队作用。
二是要素争取走在前列。我局全面贯彻落实“8+4”政策体系,形成27条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清单。全市供应国有建设用地5.1万亩,争取各类用地指标3.24万亩、建设项目使用林地2.9万亩、耕地占补指标1.43万亩、规划额度新增指标2万亩,位于全省前列。全市出让建筑石料矿9宗,保障建筑石料2.2亿吨,项目用矿“应保尽保”。
三是项目保障重大突破。全市20个项目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16个实施类项目获奖励指标3899亩,其中,特别重大产业项目3个项目,实现新突破。列入省百大项目清单项目29个5.65万亩,获新增建设用地奖励指标10608亩。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先行用地容缺受理、并联审批,从组建上报部审查,到获批仅用时10天,创我市新记录。
四是工业空间提质增效。全市划定40万亩工业控制线,基本实现“六城十平台”详细规划全覆盖。全市出让工业用地1.22万亩,助力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落地52个;实现可出让工业用地“净地”8198亩,基本实现“以地等企、以空间等项目”。加强源头管控,市区实施工业项目投资建设合同,规范工业用地带建筑物出让,提升二次利用效率。连续四年,获得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全省优秀,连续两年获得省政府节约集约用地正向激励。继续全力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充分融合省级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增存挂钩跑道,迭代战法打法,突出规划引领、融合综合整治、强化政策供给、优化安置路径、促进二次利用、鼓励提质增容,完成集中连片整治18613亩,形成单宗面积50亩以上地块103宗,200亩以上25宗。
五是做地出让系统迭代。全力抓好做地机制改革,做深要素谋划利用全链条,突出土地赋能和供给侧转型。市区以“两山一川、十字脊脉、一城双心、百溪润城”总体城市空间格局为指引,谋划“五瓣聚心”三江六岸核心、北山传统文化、南山田园牧歌等十大板块深化设计和落地建设。布局“五馆一院一厅”重大公共文化设施,迭代升级邻里中心配置标准,开展轨道交通沿线土地TOD综合开发。健全做地出让综合体系,创新市区读地分析机制。开展土地储备机制改革,推进“1+3”机制落地,构建“3+4”净地标准,完善净地收储、熟地供应机制。
六是资源保护彰显担当。全省率先出台田长和巡查员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田长和村巡查员积极性,我市村级田长巡查率,巡查员巡查率全年稳居全省前3。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我市林业行业年总产值662亿元,居全省第3,其中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2万亩,销售额达25亿元。新增省级古树名木文化公园55个、自然教育基地7个、生态文化基地8个、“一亩山万元钱”基地12个,均列全省第1。永康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级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试点。
2024年重点工作思路:
一是聚焦补齐短板,不断提升规划统引力。构建以总规总设“双总”为引领下的规划传导体系。开展《金义都市区规划协同管控》立法,强化全市域规划统筹管控。推进国际陆港枢纽专项规划、四大生态毗邻区、全域村庄规划编制。
二是聚焦系统优化,统筹开展资源保护。以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的现代化农业空间为目标,统筹开展林耕置换、多田套合、林苗一体化等试点改革,推动永农、高标田、粮功区同步调整,层层套合以及林地、耕地的空间腾挪。聚焦全市即可恢复耕地,结合田长制深化细化地类颗粒度,研究耕地功能恢复腾挪机制及配套措施,并将恢复耕地功能的高标田优先纳入永农储备区。研究林耕腾挪机制,探索国有林场投融资及运营方式,一体推进耕地、林地保护提质。探索耕地“以进定出、进优出劣”流量管理机制。
三是聚焦空间腾挪,全力抓好全域整治。锚定“全国先进、省内一流”目标,开展好低效利用再开发全国试点。编制“1+8+X”规划,通过市级规划纲要编制,强化规划引领,全域统筹;实施一批低效再开发项目,突出项目引领的推进模式,根据各县市产业特色、资源禀赋,鼓励探索试点经验;开展一批政策创新,探索税收优惠等政策,拓展多元资金渠道;实施“退二进三”土地出让金提取留存机制,建立专项资金池;探索片区化自平衡改造模式,在空间腾挪中再造投资新动能。以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结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乡镇农房集聚建设等工作,推动存量土地腾挪转移。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土地整治,实行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四是聚焦提质增效,强化保障平台空间。建立一个总量管控方向、优化十大平台范围线、实施两个质效提升机制。原则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0%投放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供地占比至少30%以上,管控城市更新中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流进和流出”双向管控。优化十大平台范围线。结合工业用地布局专项规划,评估产业平台范围,提升十大平台内产业用地规模。建立300亩、500亩、1000亩大地块预控会审机制,保障连片空间,支撑“招大引强”,建立工业用地可评价、分析、检测、管控、通报的机制,提升对工业用地的管控力度。建立双规划、双合同、双准入、双空间、双指标的高质量引导新机制。